您的位置:首页 > 句子大全 > 《乡音乡情》教学反思(通用3篇)3-8-62

《乡音乡情》教学反思(通用3篇)3-8-62

句子大全 来源:www.xuehanzi.net 发布时间:2024-04-27 17:23 类型:精选 皋莹玉
«  »

简介:感谢网友“皋莹玉”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音乡情》教学反思(共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乡音乡情》教学反思

《乡音乡情》是北师大版四年级第三单元《家乡,我为你骄傲》中的主题二的第一课时。在了解家乡人的智慧、家乡传统与进步,见识了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之后,学生的视线开始转向广州民间文化探索。

《乡音乡情》让学生体验了与乡音乡情与家乡人独特性格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从心灵深处,自发地产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人的积极情感。教材中,展示了民间歌曲、手工艺品、四川变脸等。充分挖掘了地方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合作,体验,交流等方式,了解更多的.家乡文化,体会家乡情,品味民间的生活文化。

四年级的学生,因为平时的接触的少,学生对传统的文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民间音乐,工艺品并不了解,通过课前在网络上查询的资料以及对家里长辈的咨询,学生对书中的“乡音乡情”才有了一定的认识。

我将这节课的教学活动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喜爱上,激发孩子了解更多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激发孩子对家乡城市的热爱。课上我将学生分为三大组,分别查有关民间戏曲音乐,手工艺品,民族乐器等内容,课堂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展示,探究体验,学生可以用图片,文字,PPT等形式像全班展示本小组的合作成果。乡音是家乡传统文化的根,它能勾起人们浓浓的乡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家乡传统的优秀文化已濒临失传。引导学生通过吟诵古诗、欣赏戏曲、观看童谣表演,让学生懂得乡音是海峡两岸之间割不断的情缘,体验乡音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传承家乡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通过班级交流,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民间音乐的资料以及学生的现场参与和精彩展示,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深化学生对乡音乡情的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乡情,使学生从乡音中感受家乡民间音乐鲜明的特色,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增强传承乡音乡情的责任感。

篇2:《浓浓的乡情》教学反思

《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篇很美的思乡散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根据课文的重难点,在上课过程中,我重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围绕着思乡这个主题开展。

课前诵读、课文、拓展的文章、结束的小诗的选择,都跟思乡的主题有关,让学生多角度去理解主题。

二、教学中,体现主题阅读以文带文课型的特点。

1、在课堂上围绕着一个问题,进行批注式学习。给足够的时间批注,小组交流、班上分享,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这样能让全部的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以生为本。这时候老师的角色就是相机的表扬、及时引导、指导朗读、小结。

2、注意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例如抓重点句子,修辞手法,联系背景来体会感情,还有作者通过对景物、往事和人民的生活的细致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3、将在课堂中学到的方法运用于补充的文章中,做到了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三、读写联动,以读促写

学完两篇文章后,掌握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布置写故乡的小练笔,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表达对家乡的感情,在写作时就有章法了。

四、多种方式读,加大语言积累。

这是一片很美的散文,让学生多种方式读,默读,分角色读,齐读,感受语言美,还通过补充课外阅读,加大阅读量,加大学生的语言积累。

上完课后,也发现了自己做的不足,需要继续修改:

1、在学生交流时,如果我可以适当地提炼他们是从哪些方面进行交流,可能对语文水平不是很高的同学更有指导作用,慢慢地他们也能找到批注和交流的方法。

2、补充的.文章《月是故乡明》,是用了学习《小桥流水人家》的方法进行学习,但还不是很能体现出来对原有能力的一个提升。如果在每篇文章的学习中,学生掌握方法后,在另外一篇文章的学习中,能体现一个提升的话,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有帮助。

3、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把握得比较到位的情况下,我可以提高要求,引导学生了解散文的特点。

上一节教研课,是一个锻炼的过程,更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多思考,多实践,争取通过自己的成长真正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篇3:朗朗读书声,浓浓思乡情-《长相思》教学反思

朗朗读书声,浓浓思乡情-《长相思》教学反思

只有梦想,才能超越,才能摆脱平庸。――题记

看到这句话,鼓起我静下心来写教学反思的勇气。

想起今天要上此课,昨天就观了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并相应做了些记录。边听边感叹,上得真好,早听就好了。王老师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对这首词的朗读,读的次数非常多,读的要求与层次在不断提高,如果细数应该多种形式读了几十遍;老师研读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真的是顶呱呱,这首词的核心内容被他囊括成两个问题:纳兰性德身在何方?心又在何方?直指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当然接下来的闭上眼睛想象画面,练写作者的家乡又会是怎样的画面,叩问作者为什么不回家,继而领会他不是“轻别离”,而是保家卫国,重任在肩,如同剥笋一样,让大家看到诗人及作品的最本质,水到渠成。遗憾的是这堂课整整上了六七十分钟,而我的课堂只能四十分钟,移植,删减,取其精华,于是我信心满满地等待着上课铃声。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1、上课伊始,也学着让学生读,读准确,读出节奏,读出味道。(这是初读,多种形式,直至读准、读熟。我的指名读与齐读等在实际操作中没有把握好,不到位,读得还不够,因为还有学生读错。)2、然后,我也像王老师一样问:“词读到这,你的脑海里边留下什么印象和感觉?”,这是学生对诗的整体把握和整体印象,学生答“对家乡的思念,梦做不成,觉睡不好”以后,老师接着说,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字里行间。(读熟后的整体感受,再带着感受读。现实中,学生读得不够入情,没有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或者有体会的不多,还是有点流于形式。)3、学生自学,同样像我上《渔歌子》一样,借助注释、插图,思考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我上《渔歌子》抛出了同样的问题,但是没有提炼,没有老师的深度引导,只停留在表面的字词句意思理解,而且这种理解是学生浅浅的,没有内化的,所以是失败的。名师就是名师,在这点上,他让学生反馈自学成果时,是提炼成两个问题:作者的身在何方?心在何方?这是老师深钻教材、巧妙处理教材的能力,也是我要花大力气补习的。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学生深刻领会到作者的`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身心分离。老师再让孩子试着读一读那种身心分离的感受,并指名读。(更深的领会词意,再读出情感。学生两个问题解决,领悟到了,但是给读的时间还是不充分。)4、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和情境?意在让学生走进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然后话锋一转,他的家乡又会是怎样的画面,在教师的语言创设情境的引导下,学生练笔。(此处省略,只让学生稍稍说想象到的家乡情景。)6、学生反馈家乡的鸟语花香,亲情暖暖,接着,王老师调控节奏一转,整个课堂的情绪一变,“但是这样的情景都破碎了,在这里没有……,有的只是――读词;没有……,有的只是――读词,没有……,有的只是”学生深情款款诵读《长相思》。(此处设计很好,学生对身心分离体会得更深刻,朗读的情感更饱满。此环节已经没有时间了。)7、反问纳兰性德:“为什么要从军,不早点回家?”引出纳兰性德的其他诗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员月,引申到当时的背景,作者是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保家卫国,重任在身。再读《长相思》(联系时代背景体会词的感情。课堂上稍稍点到,觉得也可以了。)

诗词教学重在诵读,重在对其深厚情感的整体把握,老师看似有意引导步步深入,却又不露痕迹,这是最高明的境界。回首名师课堂,反思自己课堂,大体把握得还不错,但是需要加强的有如下几方面:

1、自己研读教材的能力还要加强。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多观名人课堂,多实践,争取每周上一节精心准备的好课,并撰写反思。

2、课堂的反馈机制和调控能力还要多加磨练。

3、还要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望语文教学道路能够越来越宽广!

扩展阅读:

1、舍不得离开孩子的句子说说心情(优选50句)3-6-23

2、老年教师示范课总结(精选8篇)4-17-88

3、小学英语教师期末总结(通用18篇)9-4-43

4、致已故母亲生日的句子(精选50句)2-1-69

5、介绍陵园的经典句子(合集7句)4-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