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历史深处的民国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民国读后感

读后感 来源:www.xuehanzi.net 发布时间:2024-01-30 08:40 类型:
«  »

1.我需要一篇历史作文!我现在急需一篇初中历史作文内容是评论历史人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探论 作者:赵溢涵 学的文章来源:新中高级中学 点击数:76 更新时间:2002-5-31 1853年,亚洲历史上最有名也是最成功的维新运动在日本爆发,史成明治维新。

以后的短短几十年间,封建锁国的日本一边而为资本主义的日本,在而变为帝国主义的日本,其发展之快,令世人惊异。英国历史学家威尔斯曾说:“在近代志强,日本在历史上是微不足道的。

但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却“以惊人的智慧和精力把他们的文化和组织结构提高到欧洲列强的水平。 在人类历史中,从未有一个民族像当年日本那样阔步前进。

“她完全摒弃了那种认为亚洲几乎无可挽回永无指望的落在欧洲之后的说法,二十欧洲的一切进步,对比之下,显得想兴见拙和 不前1 将近半世纪之后,被甲午炮火轰醒的先进国人纷纷提出向日本学习。 康有为说:“泰西义务百年讲术者,日本以二十余年成之,该地球之所未有也。”

认为中国的土地和人口解释倍于日本,如能效法明治维新,取其所长,舍弃错 ,则成效将何止“事半功倍”。2于是,另一场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在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一日(光绪十四年戊戌四月二十三日)发生了。

一直到童年的九月二十一日(八月初六)“政变”止,恭维新一百零三天,又称“戊戌变法”或“戊戌维新运动”。 同样的变法维新,日本在变法之后便“修改”了种种过去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而中国却越签越多,最后干脆被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俨然一付任人欺凌的模样。

同样的变法维新,日本建立了君主立宪制,颁布了明治宪法,而中国的大权又重新回到慈喜一人手中。

凡此种种,皆事出有因。

事实上,亚洲各国中,唯有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赢得了民族独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日本能在1868年实现所谓的“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主意革命”3,而中国这不能呢? 让我们先从历史背景看起。

1853年(嘉永六年)美国使节柏利到日本浦贺要求通商。同年,俄国浦提雅廷到长崎要日本开国。

1854年(安政元年)日与美、俄、荷、英、法等国签订“修好通商航海条约”( 安政王国条约)。 1859年(安政六年)横滨长崎箱馆三港对外开放。

我们不难看出笔惯了将近两百年的日本国门,以一种与中国极为类似的方式被敲开了,从此以后,“拍枕海潮来,勿再闭关眠,日本桥头水,直接龙动天”4就在这样一个时候,使节和国特别是亚洲民族就范运动有利的牵制西方侵略者,如1857年印度人民反英大起义,1850到1864年中国太平天国起义等。 其次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者扩张主要目的是中国,中国承担了更大的压力和牺牲。

其三克里米亚战争(1855-1856),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普法战争(1870-1871)等使西方各国暂时无暇东顾。而且日本领土狭小,西方各国在日本的利益容易直接冲突,矛盾就多余勾结¨¨¨等等5。

这些都是实现明治维新的有利条件。 反观戊戌之前的中国却都不具有这样的条件。

当时中国,甲午战争刚结束,在政治长,瓜分危机迫在眼前,割地狂潮造成瓜分的初步形势;在财政上,清政府库亏空骤增,不以来外债就无法生存。 中国的殖民地化比战前更深了一层。

当然,这些只是两次维新成败的外部因素。但日本相对迅速的取得成功,主要不应归功于外因,而中国戊戌变法的失败主因也不在外。

日本基本为单一民族,又强烈的一致性,而当时的中国民族分歧依然存在。 日本统治者一贯强调“武士道”精神。

在我国也有人把明治时期日本的进步归功于“西方隆盛精神”。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只是人民,才是创造世界的动力。”

日本人民,首先是日本劳动人民,以不畏牺牲的革命斗争推翻了幕府反动派,有通过顽强的劳动学习,进行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使日本迅速摆脱了落后挨打局面。 肯定明治维新,首先使肯定日本人民顽强斗争,发愤图强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

戊戌变法也是资产阶级改良拍爱国人士发起的改革,但是这个运动完全脱离了人民群众,维新派内部虽然思想政治状况存在分歧,但他们之间又一个共同的软弱特点,主要表现为不敢依赖人民的力量,甚至对人民群众的革命活动采取敌对的态度。 他们既不满意清政局的封建暴政和对外屈辱投降,有反对人民群众以革命手段摧毁大清帝国。

他们总是企图温和的夺取一部分权利,逐步实现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政体,从而把中国变成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时戊戌变法的基本目标。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一再以“今田之役”、“法国革命”作为教训,以“乱民蠢动”当作警钟,激流抨击清政府“夜行无烛,瞎马临池”,恰恰反映了维新派想用变法作为防止革命、抵制革命的一种手段。

这样,维新派自然站到了劳动人民的对立面,得不到具有“四天之力”的劳动群众的支持。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维新派的力量显得非常脆弱,封建顽固势力猖狂一击,必然毫无招架之力。

维新派主张不经过暴力去夺取守旧派的政权,结果反而被守旧法以及革命暴力所扼杀了。 幕末日本的生产力和阶级关系都尚未发展到足以否定封建制度的程度。

那么,是否必须等待国内资本主义发展成熟才能实现社会变革呢?日本近代的历史并。

2.民国时期辛亥革命读后感

随着时光的流逝,现在的我们虽然还对辛亥革命有了解,可是我们已经不能真正的感受到当初的隆隆战火、那些苦痛人民的呻吟,还有那些革命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

今天我们一起从《辛亥革命》这部电影中重温那场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见证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我在那鲜活的画面中真正的感受到了那些曾经无数个为了今天的中国而英勇奋斗的情形。

我也从电影里,深刻的体会到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今天的我们是幸福的,但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是踩在他们的身躯上过来的。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并激励自己为如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不断奋斗。

电影一开始就以秋瑾的牺牲拉开序幕,从第一个镜头就给我们一种沉重的画面。然后就是1911年4月27日,黄兴等人领导的广州起义。

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由此建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而此次起义中牺牲的起义军则不止此数。这里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最深,就是那一件件衣服里放着的各种的“与妻书”、“绝命书”,他们是怀着一种怎么的心情走的?安静的画面压的我喘不过气来,连哭都没有勇气。

电影里也塑造了很多小角色,例如林觉民,他的那句“我的死是为了所有孩子。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真正的震撼了我。

而重点还是孙中山,他说:“我的手拿得起笔,拿得起手术刀,怎么就拿不起枪呢?这朝廷不堪一击,天下就是革命的。”我很敬佩孙中山先生,他无疑是伟大的,在中国最艰难的时候,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为了全中国人民而奋斗,他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的誓言。

在他的领导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套用电影里的一句话,“孙文,他是一个无私的人!” 国内武昌起义成功了,举国震惊,消息传到美国,孙中山和同盟会的成员欢心鼓舞。

孙中山在危急关头,认识到要想推翻清政府就得先断了他的经济来源,他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 而后,孙中山带着所有人民的希望回国了,我还记得那个把所有华侨希望托付给孙先生的时候说:“我们这些代华侨,总是要落叶归根的,但清王朝不是我们的家”、“革命要是不成功,你欠我们几代人的”。

家啊,人民要得是一个真正的家! 自此,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而就这这时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中山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

在选举的时候,荷马里说:“历史,这就是历史。我就坐在历史的身边,站在历史的门外。”

那我们呢,我们是站在历史的长河里,只能通过那些资料、影像来了解当时的情景。孙中山说不能再让无辜的人民牺牲,所以他表示,只要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让位,由逼退清让位的人,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这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袁世凯绝非善类,可是孙中山说,我们要建立的是一种制度,谁当大总统都是一样。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在电影里有一个镜头虽然细小却很深刻,就是孙中山在国外的时候有个小女孩问他,在中国是不是女孩子都要裹脚很疼很疼啊!虽然只是这么一句话,却深深的反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对人民的毒害。

辛亥革命以后,对中国的生活文化影响很深,“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我想我会深深的记住这一刻,我知道电影只是展现了当时革命的一个小小的一面,但已经足以教育我们新一代的人们。

3.民国初立读后感3000字

民国初年的民主格局并不是因为人们的信仰而确立的。

事实上,刚刚脱下长袍马褂的中国人对民主陌生得很,真正形成民主议政格局的原因在于那令人哭笑不得的政治局势。孙中山本不想与清朝旧势力分享民主,但手上无兵无钱,不想分享也不成;袁世凯本不想受孙黄等人的掣肘,但出身清廷却又背叛清廷的他不得不妥协;梁启超本不想清廷灭亡,但米已成炊,宪政之路需要找到新的实践方向。

于是乎,各方势力各显神通:为了权力,为了利益,为了心中的完美国度,他们彼此之间相互斗争,却又妥协合作,上演了一出出有关民主宪政的大戏。最终,虽然民主议会政治在中国失败了,但民主的种子却种在了平民百姓的心间。

4.民国风度800字读后感,高一

“民国”只存在了30余年的时间,却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让后来者念颂不已。

2004年6月《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创办时,开设“钩沉”专栏,关注民国过来的那批学人。该报年轻记者徐百柯负责为之撰稿,每周一篇。

近两年后,徐百柯完成对70多位民国学人的素描特写。2007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将这些文章汇集出版,谓之《民国那些人》,引起极大反响。

2011年,九州出版社将之补充再版,更名为《民国风度》。 《民国风度》中的79位人物,可以大概归结为三个序列。

一是大学校长,如梅贻琦、蒋南翔、蒋梦麟、马寅初、傅斯年、张伯苓、马相伯等。他们的风骨、精神各不相同,但其个人风采以及对学校的影响,都令今人在追慕之余不甚感慨。

二是近代以来各学科在中国的奠基人,如考古学之李济,现代语言学之赵元任,物理学之叶企孙、吴大猷,地质学之丁文江,经济学之何廉,社会学之陶孟和等。三是其他文化业界的前辈,如大公报社之张季鸾,商务印书馆之张元济,编辑界之孙伏园,新闻界之邵飘萍、黄远生等。

他们的责任担当、社会敏感等等,都展现出那个时代的品质与高度。 民国那些人体现着民国风度,他们虽然千人千面,个性迂狷狂痴,但内里不失风骨、风雅与风趣,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

“士”乃知识分子的本色,它要求知识分子必须对家国、社会、历史有所担当,对自我的生命有所担当,对学术本身有所担当。因拒收张作霖30万元封口费而遇害的邵飘萍有一座右铭: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铁肩担道义”可以概括为民国那些人的担当之“志”,是他们对自我在社会、历史中的角色、立场的选择与认定。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们代表的,不是某个利益集团的利益,更不是一己之私利,而是社会公共利益,是时代的正义和良知的代表。

徐百柯认为,“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但他又希望通过种种努力,来对抗断裂、遮蔽与遗忘,培养一些建设的力量。 但逝水悠悠,这样的努力,不知成效几何?。

5.民国时期的书之读后感,独立创作,各位大大本人急用,250字左右

现实中,朋友间聊天神侃,网络上,网友们胡吹乱诌,永不过时的一个话题:如果可以穿越的话,你愿意回到那个时代?每每这时我总是语穷,我也爱做梦,也想穿越,可每朝每代都有它的诱惑性又有所不足,让我站在“时空机”前望而却步。

直到最近,读了《民国的底气》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穿越到民国时期,在清华或北大或联大校园内做个普通的女学生。一是不用缠足,二是新式婚姻,不用与他人共用“茶壶”(这两点非常非常重要)三是可以接受最高级最纯净的教育,感受那批大师们“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人格魅力。

想想可以听世界上最后一个留长辫子的男人辜鸿铭讲国学,听赵元任用口技“表演过全国旅行”:叶公超用最纯正的英语骂人;狂傲的刘文典讲庄子;痴情的金岳霖讲逻辑学;看看美女林徽因,感受她的健谈,岂不快哉?如果有幸可以结识个情投意合的谦谦君子,每天一起看书写字画画做学问琴瑟和谐:与一帮志趣相投的朋友谈论“涉及太阳底下的一切,外加太阳之上的一些——百科全书的全部范围”的话题,过一种虽然贫穷但是却无所不有的闲淡生活,不亦乐乎?再回到现实中,看了本书,还有如下感受,启示:(一)那批大师性格或乖张或执拗,或偏执,教法也各异,但有个共同点,对学问求真务实严肃的态度令人钦佩,试问,现今的教育者有几人能做到?(二)君子固穷,文化人的骨气傲气在他们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在那战火纷飞,国土沦陷的年代里,他们能够安于贫穷,在最困顿的时候,安心学问,著述立学,不受外界影响,诱惑;他们有骨气有傲气有脾气敢于直斥当权者,实在让人折服!(三)感叹梅贻琦在解放战争后要离开大陆,到台湾的远见,明白了为什么他要说:如果他留下来,要么做右派,要么当傀儡——看民国时期铮铮汉子刘文典,金岳霖晚节不保一切不言而喻!好像也能明白了“钱学森的世纪之问”。

为中国教育的现状担心啊!(四)再次感受到国学的博大精深,自己知识的浅薄,要求知若渴,虚怀若谷,不断学习。

历史深处的民国读后感

扩展阅读:

1、陆垚知马俐观后感

2、太空旅客看后观后感

3、只有芸知道观后感

4、淘气大侦探电影观后感

5、超级快递观后感